查看原文
其他

学佛的三大误区 你入“坑”了吗?

2017-12-08 耀行法师 腾讯佛学

文/耀行法师


1

对“迷信盲修”误区的分析

每天烧香拜佛念佛求发财求平安,而不明白因缘果报,依仗诸佛菩萨保佑,并相信死后得生善处。

以学佛为时尚之事,为标榜自己学佛而贴上诸多标签,比如,盲目跟风地佩戴佛珠、拜见高僧名僧等,特别崇拜和追随有神通者。平时以神通或感应为目的。

诸如此类“迷信盲修”型,是学佛行人的修行误区。

中国佛教因历史变革问题及民间信仰的影响,在国内信众来看,偏于迷信的占了大半。绝大多数都是对佛菩萨有所求。

即使寺院本身,也会为了迎合大多迷信的信众,在寺院设立抽签、打卦、开光护身符,以及各种超度、祈福的法会。

搞庙产经济,并非真正的佛法,此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信众,错误认为寺院无非就是消灾祈福的场所,从而忽视了寺院是了脱生死的修行道场。

修行人对超自然能力的向往,主要原因是把这种境界当作解脱修证的体现,从而满足自己的目的。

《楞严经》卷九关于五十阴魔中,有详细说明修行人,因五蕴的作用,每一阴修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相应的境界出现,且五阴各自有十种情况,共五十种神通胜境,但当事人并不是真正证入无漏圣位。

经云:“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”因耽着五蕴魔而又受群魔的扰乱。可见大多神通者除自身五蕴魔现前,还受外魔灵媒干扰,借助灵媒之力。

灵媒主要是鬼神或者畜道仙类。修行人若去崇拜神通,并以此类神通者为师,不去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。亦或自身贪著得神通,我慢心起,诽谤佛陀的教法,破佛制的律仪,自谓证圣,大妄语成。

此类情况,“弟子与师多陷王难,失与正受,当从沦坠”。

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时,一位年轻人因自己父亲生病过世,泪流面满的问佛陀:“父亲是一个很好的人为何活得不长久”?

佛陀说:“生老病死,人生无常。”

年轻人又说:“我父亲舍此身后,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啊?请求佛陀主持祭祀来给他加持,能让他住在天堂!”

佛陀让其拿盛满酥油的罐子丢入水中而打破。罐子自沉,酥油浮在水面。佛陀说:“十善业道,白有白报,自然升上,必至善处。伽弥尼!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,于彼有人以酥油瓶投水而破,滓瓦沉下,酥油浮上。”

所以当生命终了,善业一定往上升,恶业一定往下沉。佛陀本身遵循因缘果报的原则,没有也不会去加持谁去天堂或诅咒谁下地狱,个人所造的善恶业力才能决定他以后的去向,因果报应,唯人自招。

所以,还有一些人烧香、拜佛、供僧、放生、造寺等,热衷于布施培福,祈福消灾。最具有代表的历史人物当属梁武帝,在梁武帝初见达摩时便问:他这一生都在造寺度僧,有多大功德?达摩却答复他:实无功德。

禅宗五祖云:

终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离生死苦海。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

六祖亦云:
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,

布施供养福无边,心中三恶元来造。

拟将修复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,

但向心中除罪缘,各自性中真忏悔。

可见,这种属于心外求法,遇事即求佛、求法、求僧。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,学佛必须要自学、自修、自证。

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,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,贪求不舍,以致烦恼如故。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,扫除自己的迷误,而明见自性,以脱出烦恼窠臼;而不是求佛消罪业、得福报的。

于初下手时,不明学佛的究竟,没有正确的决定。因地不正,故不免流于盲从。

2

对“逃避现实”误区的分析

有一类人,对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不问,逃避现实,认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无法修行,喜静厌动,贪求禅定,只想着闭关或者住山生活。

诸如此类“逃避现实”型,是学佛修行人的误区。

修道和遁世往往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,佛教的创始人释伽牟尼佛,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,为寻找解脱诸苦的方法而舍弃了妻儿王位,住山修行。

所以,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时,会把痛苦和烦恼的原因归结到外境上。并认为在复杂的社会中是无法修行,只有静处才可以修行。

这种抛弃本有身份,逃避现实责任的遁世行为,此以分别心为胜,所以对种种的境界自然就会进行拣择。

粗显喧闹的环境,会令人产生种种不愉快的情绪,于是便会对此境起憎恶之情,从而想要远离;而寂静安详的环境,会给人带来很恬静、惬意的感觉,于是自然而然对这样境界起欣慕之意,从而趋向。

凡夫、外道、小乘、权宗,其所修行,各皆有定,皆依妄想心而起修。

如楞严云:“纵灭一切见、闻、觉、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,分别影事。”此是诸凡夫天,乐修禅而未决择者,以此心所修之八定。

又云:“分别都无,非色非空,拘舍离等,昧为冥谛。”则知一切外道,所修之定,亦同用缘影之心。

又云:“一切世间,诸修行人,现前虽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尽,成阿罗汉,皆由执此生死妄想,误为真实。”是知,诸小乘人,所用之心,亦是此心。

又如来咄破识心之后,阿难说:“若此发明,不是心者,我乃无心,同诸土木。兼此大众,无不疑惑!”因为,能推者即是妄心。因皆有缘虑之用,亦得名心。然并不是真心。因为,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。

故经云:“汝身汝心。皆是妙明真精。妙心中所现物。”若执此影像为真。影像灭时,此心即断。

故经云:“若执缘尘。即同断灭。”以妄心揽尘成体,如镜中之像,水上之泡。迷水执波,波宁则心灭。迷镜执像,像灭则心亡。心若灭时,即成断见。

上面阿难说的“此大众”应摄权教菩萨,以始教权乘,全取第六识,作我、法二空观。其所修之定,有入定、住定、出定,亦非究竟坚固之性定。以上诸所修之定,虽有止散入寂之用,但不至于究竟。

故《坛经》云:“唯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

古德云:“修行要在动用中修,不一定要坐下来、闭起眼睛才算修行。这是一切处都修道,并不限于蒲团上才有道。”

怀让禅师对马祖云:“磨砖岂能成镜,打坐岂能成佛”的公案,正说明,修行的关键不在寻着一个静处,而是识自本心。

三祖在《信心铭》中的说∶“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”这一席话,可谓说尽禅宗大意。这是禅的根本法则。“拣择”,即分别。语言文字也是拣择,是一种分别知识。

所以赵州说他“不在明白里”,即对世界无是非、无分别。

3

对“广学不修”误区的分析

有一类人,不以三皈依为基础,广读各种佛学典籍,但实无半分实修上的证悟。只是用意识心去分别比较和思考各种教义,并以唯物主义思想的价值判断去考证历史。

诸如此类“广学不修”型,是现代学佛行人的修行误区。

娑婆国土是以音声作佛事,众生耳闻而得完成。而众生之所以能听闻圣教,正是此心向外攀缘,分别如来说法的声尘而得。

正如《楞严经》:“如汝今者,承听我法,此则因声而有分别。”就如同法会中在座的各位,在听我讲法,有声而又有分别,才能完成听法的过程。

若心不在焉的话,如来说法,则如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,只是徒劳。正是有此心的缘虑作用,才会记住佛陀的圣言量。

能听闻正法、正闻熏习,并且能够领悟所闻之法依之起行,也正是此心思维分别的作用。

但是,如果只去闻思而不去修行的,如同数他人家珍,说食不饱。当自己的恶习种子生起现行时,虽然明白大道理,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都懂,但是却没有定力去行持。这样,恶习无法断除,便会使恶习进一步熏染种子。最终还是无法解脱。

《楞严经》的缘起便是因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,在面对和自己有着宿世姻缘的摩登伽女,正是因定力不足而落入婬席,摩登伽女对其婬躬抚摸,阿难在比丘戒体将要毁之时,佛以楞严咒救之而为其开演楞严妙法。

如经中所说:“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。”就是说,如果自己只是知道很多道理,但是从来不去按照道理去正确的修行,和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是一样的。

如果不去实修,虽然看的经书著作很多,也是用意识心去分别,徒增知见。

虚云禅师说:“学道的人,须真实,不可挂羊头卖狗肉;但向己求,莫从他觅;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说是假,行是真,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,总以持戒为本,如不持戒,纵有多智,皆为魔事。 ”

用攀缘心贪取于法,以多为胜,样样兼之,不能一门深入,结果是徒劳无益。终日向外驰求,不知痛切参究自心。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,则在佛堂里修一下,念念佛、打打坐,或参参禅,一曝十寒,终不得益。

所以,学佛的第一步,应以三皈依为基础。佛法深如大海,为信乃入。在“信”的基础上做到“信受奉行”。以三皈依,进而五戒十善,乃至菩萨戒。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此慧非世间聪慧,而是能破见思二惑而到彼岸的。

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,

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。


关注腾讯佛学   长享智慧清流

●  近期热文

你,何苦要生气?!

山水相依:印光大师与弘一法师

进出寺院 当以恭敬心为首!

马明博:香的秘密

说佛教已经过时 是对佛教最大的误解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